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什么 (一)

优质回答一、2015年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意味着,在我国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今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跟企业职工一样,个人需缴纳部分养老保险。
二、对《决定》的实施,各地会制订相应的方法,详细内容请查询当地有关规定,在此略述几点:
1.公务员要缴纳养老金了
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参照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缴纳养老金,并将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
2.养老金不再按级别
一直以来,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往往存在退休前突击提升职级、职称的情况。随着改革推进,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这是因为,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按照职工退休最后一个月工资一起发,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进行调整。而改革后,将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
3、参保人员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具体计发月数表可登录中国政府网查阅),就是退休之后平均每个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
4、“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意思。
5、改革范围
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
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6、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
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得提前支取;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账户余额可依法继承。
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执行
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
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决定不一致的,按照决定执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沿革 (二)
优质回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沿革简述如下:
一、改革背景与起始时间
改革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起始时间:该决定明确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自2014年10月1日开始参保缴费,这标志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改革前制度概况
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较为封闭,主要由单位承担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责任,个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三、改革内容
个人缴费: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个人承担一部分,单位承担一部分。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化管理,不再由单位直接管理,提高了基金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待遇计发: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更加科学、公平,与缴费年限、缴费金额等因素挂钩。
四、实施效果与展望改革实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提高了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
如何解读《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三)
优质回答人社部解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题: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社会保障更显公平——人社部解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
记者董峻、徐博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举措。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对此,记者14日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改革养老“双轨制”时机成熟、势在必行
这位负责人说,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改革条件逐渐成熟、社会共识逐渐凝聚的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也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均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到2014年底,已覆盖城镇3.38亿职工和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这是形成“双轨制”的历史原因。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有两个突出问题: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先后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局部试点,全国约2100万人参加。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部分科研院所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启动“事业转企业”改革。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改革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奠定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这位负责人表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加上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3亿多人;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成为制度全覆盖的“短板”和“空白”。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只有6年时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举措。
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近年来,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开始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快分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统筹互济、社会化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散单位的退休费用负担,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发放,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的制度保证。
不仅如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不缴费而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费,权利与义务不对应,成为近年来社会热议的焦点矛盾之一。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模式和政策,可以逐步化解同类人员待遇差距拉大的矛盾,更好体现制度公平和规则公平。
此外,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性。
“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时提到,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这位负责人说,“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五个同步”是: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
他表示,“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新闻地址:
事业单位退休并轨方案 (四)
优质回答事业单位退休并轨方案指2024年10月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办法变化,结束十年过渡期,按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计算,形式上与企业退休人员计算公式基本相同。以下是详细介绍:
十年过渡期(2014.10-2024.9):国家2014年10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设立十年过渡期保障退休待遇平稳过渡。过渡期内退休职工(中人和新人)进行新老办法退休待遇比较。老办法待遇高则按老办法发放,同时全额发放职业年金;新办法待遇高,则在老办法基础上,根据退休时间加发新老办法差额的一定比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退休加发10%,逐年递增10%,2024年1 - 9月退休加发100%。并轨后(2024.10起):退休人员按基本养老金加职业年金计算并发放待遇,不再有老办法。基本养老金和企业一样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但2014年10月前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和实际缴费不同,与本人职务级别相关的视同缴费指数等因素有关,职务级别提升可提高养老待遇。过渡性养老金是对建立职业年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前缴费年限缺少相应待遇的补偿,企业职工计算时间起止点不同,部分企业无企业年金制度,退休待遇有缺失。养老金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根据当地调整方案变化。2024年国家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办法统一,通过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进行,已全面并轨。过渡期结束后,已退休按规定计算养老金的人员,养老金无额外变化。2025年退休人员待遇:属于退休中人但不在过渡期内,养老金计算同企退人员,无老办法计算和兜底,待遇取决于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可获得基本养老金(含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医保个人账户返款(返款方法调整,多按当地人均养老金挂钩),部分地区有住房补贴、物业补贴等统筹外待遇,依当地政策而定。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紫律云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